
在美国,有不少华人对鼻炎存在很多误区与认识不足。比如在纽约家庭医生郭晓军医生的诊所里,郭医生经常会遇到病人会问他:“郭医生,我是不是长鼻息肉”或“我有没有鼻息肉肿大”?
郭医生表示,其实大部分是错误的观念。我们的鼻腔中间有块骨板即鼻中隔,将鼻腔分为左、右,而每边鼻腔的外侧壁皆有三块突出骨,称为上、中、下鼻甲,每一鼻甲下方形成的沟称之为上、中、下鼻道,这些鼻道皆有不同的鼻窦出口或是鼻泪管出口,而鼻孔可直视的就是下鼻甲黏膜的前端,所以很多人会误为那就是鼻息肉。
郭医生说,其实只是下鼻甲肥厚造成的肥厚性鼻炎,而鼻息肉是原本不该存在却长出的乳白水透样增生性组织,可经由鼻镜窥视。不同的鼻炎应该作一确切之诊断,再配合治疗,也就是应仔细辩证。
因此诊断鼻炎跟治疗息息相关,以下由郭医生为我们将常见鼻炎做一简单说明:
急性鼻炎:经常因病毒感染造成鼻塞、鼻灼热感、流鼻水、黏稠鼻分泌物等,一般7至10天可痊愈,保守药物治疗即可。
过敏性鼻炎:因体质、遗传等因素造成易打喷嚏流鼻水、眼睛痒、鼻子痒、鼻塞等症状,治疗应找出过敏原,然后给予环境控制卫教、药物保守治疗或免疫疗法。
血管运动性鼻炎:这种状症类似过敏性鼻炎,但并无明显过敏原,而是对温、湿度变化造成的鼻腔自律神经失调,应多运动以改善体质。
急性及慢性副鼻窦炎:即一般称之鼻窦,位于鼻腔之周围,副鼻窦炎的诊断须确实看到中鼻道有鼻脓、鼻窦X光或电脑断层才能确定。
慢性肥厚性鼻炎:如因下鼻甲肥厚造成鼻塞,时间长达三个月以上,治疗无效者称之,一般可视有无鼻中隔弯曲来做手术治疗。
其它:如药物性鼻炎、萎缩性鼻炎、怀孕期鼻炎、鼻息肉症、霉菌性鼻窦炎等。